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中国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 安全性存隐患

 

  新华网上海5月21日专电    今年年初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迫使中国央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员撤离行动。虽然员工安全撤回来了,但滞留在境外的大量财产和资金如何保全,至今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按照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中央企业就投资设立境外单位近6000户,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这么大一笔资产的安全性隐患,在利比亚动荡中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就在于企业在走出去时,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然后才是克敌制胜。”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20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上表示。

 

  按照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志国的分析,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化的风险,如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对冲。二是非市场化的风险,如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和恐怖袭击等,这需要通过国际通行的办法——保险加以化解。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投保意识并不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有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工程项目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但后来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足4亿元人民币。

 

  “动荡发生后,我们听到很多抱怨,说保险公司赔得不够多、不够及时。”周纪安说。但这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不熟悉保险工具有关。比如,部分企业投了工程险,但战争是工程险的除外责任。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没想到,除了商业保险外,还有政策性的保险可以承担战争导致的经济损失。

 

  除了保险意识亟须跟上外,企业本身还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国内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称,“走出去”的一大要诀是“胆大心细”。


 金融危机爆发后,光明食品集团接连实施了六项大手笔的并购案,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庄国蔚称,这其实是集团“厚积薄发”的结果。

 

  光明食品集团于2006年由上海三家大型食品企业整合而成,在成立后的三年内,光明集团在对外并购上基本没有动作。按照庄国蔚的解释,这段时间主要是梳理资产,确立好自己的产业优势,“练好内功才能走出去”。

 

  在准备妥当的情况下,光明食品集团发起了令人瞩目的连环收购。“要确保收购的风险可控,光明的原则一是要和公司的主业酒、糖、乳业相关,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二是价格要合理,超过设定的区间我们就不做,毕竟机会还很多。”庄国蔚说。

 

  在光明的六项收购案中,两项成功,两项失败,还有两项则是主动退出。“比如,和英国联合饼干的交易,谈得很好,对方资产也不错。但后来发现英国的养老金问题很难解决,于是就主动放弃了”。

 

  主动放弃的,不只是光明一家。今年4月底,五矿集团也宣布撤回对跨国铜矿公司——伊奎诺克斯矿业的收购提议,原因是全球最大金矿商巴里克对后者发起了竞价。

 

  五矿资源总裁安德鲁·米歇尔莫尔表示,虽然五矿资源认为伊奎诺克斯的资产与公司战略非常匹配,但巴里克的出价超过公司认为最可观的价值。如果与其展开价格竞争,不会对股东有任何增值。更加注重收购后的效益而不是收购本身,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风险管控上的一项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看,没买成不一定是失败。”参与过多起大型海外并购的投行家、高盛高华证券首席执行官蔡金勇说。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施忆竹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