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林契”是我国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艾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记载着西南地区清水江流域数百年林业经济社会史,由于时间久、均为民间保存等各种原因,面临消亡。近日由中山大学人类社会学研究中心把这么珍贵文化遗产结集编著成《清水江文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13册,共收集了近5200件文书,贵州清水江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书,内容涉及林业生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民间社会,特别是西南林业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料。据有关学者统计,在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约有30万件各种文书收藏于民间,是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清水江是长江水系沅水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自西向东贯穿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个市县。随着明代以来的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清水江流域经历了以木材种植采运业兴起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历史过程。以杉树为主的各种林木的种植与采伐,成为清水江两岸村落社会最为重要的生计活动,随之而来的山场田土买卖、租佃所产生的复杂土地权属关系,杉木种植采运的收益分成,以及地方社会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等等,留下了大量契约文书及其他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的民间文献。清水江文书以清代以来的山林契约为主,也有族谱、诉讼词稿、山场清册、账簿、官府文告、书信、宗教科仪书、唱本、誊抄碑文等。这次收入《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的各种文书反映了时代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演变等方方面面,是基于民间视觉的区域社会历史过程的写照,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水江文书多为山林契约,反映了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情况。首先,清代中期开始愈来愈普遍地被使用并保留至今的契约文书,则是地权关系较为明晰的前提下人们借以确定各自利益和规范各自行为的反映。其次,契约文书的产生,具有与杉木种植及成材的周期紧密相关的突出特点,反映了山区家庭经济的独特经营方式。再次,以民间契约为主体的清水江文书,在某种程度上还表现出与清水江木材贸易动态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特征。无论是应付清水江木材市场动荡或交易阻滞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还是精心组织采运活动以有效扩展经济实力,人们都依赖各种契字文约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和调节相互的关系。
清水江文书还反映当地社会的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民间文书内容与性质方面的阶段性差异,比如,下游木材市场权益争夺所带来的对经营山场林木盈亏的影响,直接地反映在某些人群或家族经济社会势力的兴衰起落上;咸同兵燹时期,则更多地留下了应付社会动荡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文字记录,而非山场山林经营活动的契字文约。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民间文献的读解,来把握区域社会脉动的关键所在。我们透过这些民间文书,了解地方社会生活,进而理解和解释所谓“地方性知识”的一些重要门径。从中也可知道,在解决纠纷的处理中,契约文书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吴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