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客人欢醉雷山苗寨“鼓藏节”(图)
2011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五即“己已”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陶尧、黄里、乌尧等19个苗寨过着隆重的十三年一轮回的苗族“鼓藏节”(苗语“脑好闹”)。
“戊辰”日5万余客人进寨祝贺
“己已”日未到,居住在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的雷山县陶尧、干皎、虎阳、乌东、黄里、乌尧、小龙、大龙、中寨、羊吾、鸡勇、报德、脚猛、开屯等19个苗寨于“戊辰”日(即11月9日)便迎来了四面八方5万余客人进寨祝贺。按照传统习俗,每处客人抬着一只雄鸭、三、五、七、九尾(要单不要双)鲤鱼、一坛米酒、一篮(包)糯米饭以及糖果等礼品,兴高采烈地进寨参加十三年一轮回的“鼓藏节”活动。客人进屋前,首先放一串鞭炮,以示主人接客。当时,主人的一家老少,到门口接了礼品一并进家。客人在门口(指定的地点)放鞭炮,以示节日祝贺。当天上午8点至晚上9点,这19个苗寨,是一片爆竹声的天地,烟雾如海。
“戊辰”日这天晚餐,按传统习俗,是用客人带来的鱼鸭作佳肴。节日用餐,忌素菜上桌。节日的每个时辰都有其内容。这天,每家来的客人,少的十几人,多则六七十人不等,宾主一堂,欢欢喜喜。
“戊辰”日凌晨五点杀猪贺大节
当凌晨3点,即“已”日到了,各村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苗王“鼓藏头”在祖先神位前神龛插香烧纸,杀一只雄鸭并将酒洒在地上,嘴里叨念着向祖先说明今天是十三年一轮回的“鼓藏节”来到了等话语,到了凌晨五点十三分,鼓藏头家先“哐甘兰”(苗语)捉猪捅刀后,接着燃放了一相烟花大炮。号啕的猪叫声提醒了宿而未眠的人们,各家贺大节的“哐甘兰”杀猪时辰开始了。
记者在黄里村采访看到,拂晓前,这个苗寨400余户人家门口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猪叫声。各户杀猪,少则两头,多则五、六头。家家门前,人们忙碌着烧猪剐猪。按照传统习俗,捅刀勇夫都是大舅或姐(妹)夫来充当。杀猪的古礼程序也挺复杂呢,猪捅死后,先用稻草盖在刚断气的猪身上,约莫十来分钟后,点火烧猪全身皮毛,然后用清水冲洗剐猪。剖开猪前,首先第一刀是“开仓门”,即取猪胸部肉。这天,人们都是讲“鼓藏语”,说鼓藏话的。例如:过鼓藏叫“脑好闹”,意思是十三年轮回一次过着最吉祥的节日;杀猪叫“哐甘兰”意思是敬拜官;盖稻草猪身上叫“蒙绷”,意思是“盖绒毯”;点火烧猪身上叫“拖哈”,意思是晒太阳;食用盐巴叫“脑甘秀”,意思是“吃草木灰”(由于过去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市场没有盐巴买,只好到山上割青草烧火来当着盐巴食用);酒足饭饱后苗语叫“巴如巴栏简”,汉语叫“满仓满库了”。意思是粮食丰收堆满仓库,意味着未来13年当中年年风调雨顺,都获得丰收;客人酒足饭饱时,应礼貌地向主人或同桌的人们说“你们慢吃”,主人听到后,讲“再吃一碗或喝一杯酒”客人赶快回答“满仓满库了”……这样,主人才高兴。
用“仓门肉”祭祀祖先
“己已”日这天上午的盛装,是用“仓门肉”即把猪胸放入锅里煮熟后,切成大块,每块2-3两,每块要带有乳头,在祖先神位神龛前和门口烧纸插香,将一个猪头、“仓门肉”、米酒、糯米饭各十三份摆放地上用以迎接祖先过着十三年一轮回的“鼓藏节”,嘴里叨念着叫祖先先来喝足吃饱,希望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保佑来年丰收等话语,同时也追述祖先的辛勤劳作和频繁迁徙的艰辛。酒肉饭洒在地上祭祀祖先后,在中堂屋把酒肉摆满长桌,宾主欢庆一堂。这时同桌的客主每人食用一块到数块的“仓门肉”。吃了“仓门肉”意在吉祥,望来日生活更幸福。
赠送客人“鼓藏节”回程礼品
按一般习俗,到了“已”日中午或“午”日,各家客人都提出:我们来已有两天,也是该回去的时候了。主人听到后,说:“多住几天”。客人答“我们要‘赶马回程’”。好客的房族兄弟东家请、西家迎。客主们喝得已是眼泛惺松,半醉半醒。各家客人在主人的欢送下,抬着主人赠送的回礼品——大猪腿,加上一头挑的糯米饭或十来斤糯米和3-5斤几块肉,蹒跚而去,“赶马回程”,悠然而又高兴地返程了。过了几天后由姐、妹或姑妈带领姑娘们来参加铜鼓芦笙盛会。
“辛未”日各家各户蒸糯米打粑粑
到“未”日这天,各家各户还添了蒸糯米打粑粑的内容,那佳肴就更丰盛了。这些天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的新衣,人们兴高采烈,笑逐颜开。在苗寨里,飞歌酒歌此起彼伏,节日自然推向了高潮。
“壬申”日赶早餐比勤劳
进入第五天是“申”日,天亮前主妇的厨炊更忙了。这天早餐,又要添了鸡、鸭、鱼的佳肴。天未明亮,各家各户的中堂栏杆美人靠外或门口的爆竹响如雷声,赶早餐,谁家早谁家就勤劳致富。那些古礼与古仪式仍在继续,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令人迷醉。
举行芦笙盛会用“千家米酒”敬客人
以九天时间举行盛大的欢跳铜鼓芦笙盛会。在欢跳铜鼓芦笙盛会,由鼓藏头的姑娘走在前头。在欢跳芦笙行列中,盛装在前,便装在后,盛装行列中,头戴银冠并插银角在前,只戴银冠没有银角的在后,各色队伍中,皆是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层次分明。围着铜鼓芦笙转圈,跳着铜鼓声、芦笙声的节拍,跳起古老的舞蹈,人们叫做“跳芦笙、踩铜鼓”,苗语称之为“重赶、重略”。芦笙场上用的“千家糯米酒,都用牛角盛满酒敬亲人,称是敬“牛角酒”。芦笙盛会最后两天,还举行未婚男女青年“讨花带”的公开求爱活动极为精彩,一对兄弟上场吹起“讨花带”芦笙曲,芦笙曲大意为:“从哪里来的好妹妹,今天我看中了你,请你给我一根花带,挂在我的芦笙上”。吹笙转了几圈后,女方的母亲事先准备好的银项圈以及买来毛毯、垫单、虎毯等高档物品,挂在讨花带的小伙子身上,然后男方小伙子父母给女方弥补一定资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不等。同时,各村寨还举行了精彩激烈的“牛王、鸟王、鸡王”争霸赛活动。这一古老而又风情浓郁的民族民间活动,使节日添了更浓的乐趣。
苗族“鼓藏节”本来是苗家最盛大而最隆重的节日,而在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的雷山县苗族村寨里,节日的气氛更浓了。在13天的节日里,陶尧、黄里、乌尧等19个苗寨都沿浸在欢腾的海洋里,真是首首飞飞歌迎客人,曲曲酒歌送嘉宾。(张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