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浆果带动大产业 麻江蓝莓造福当地
据人民网消息 自2000年开始,贵州省麻江县率先开展小浆果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后,于2005年在全县进行推广种植。在第七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及经验交流会上,麻江县被授予“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
10年间,麻江县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把“小蓝莓”培育成贫困山区群众致富的特色优势“大产业”。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小浆果种植如今已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整合产销渠道,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贵州是小浆果野生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但小浆果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目前种植面积约3.5万亩。在这样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省份,山地资源丰富,全省地酸性土壤1.46亿亩,却非常适合种植蓝莓。
蓝莓是植物中的小浆果类蓝色水果,成熟果实呈深蓝色,果味酸甜,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保健成份,被誉为“浆果之王”。
在英国权威营养学家列出的全球15种健康食品中,蓝莓食品居首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美国人类营养研究中心发现蓝莓中含有大量胜利活性物质,富含花青素,多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他果品种少有的特殊成分,称其为果蔬中“第一号抗氧化剂”。
贵州麻江县根据自身地理条件优势,自2000年引种栽培美国蓝莓获得成功后,2003年建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200亩的蓝莓试验园。
随后,该县在蓝莓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上下力气,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引进香港百花发展公司、宁波以勒视屏公司、连云港如意集团等企业到麻江种植蓝莓。在企业带动下,全县有60余户农户投入到蓝莓产业建设中。
这种通过引进企业生产,打造蓝莓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建设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使当地生产种植户与销售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一方面,销售企业可以为当地生产种植户提供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以促使其调整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种植户实行基地化的合作生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低于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的风险。
在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的蓝莓引种示范基地,从建设之初到枝繁叶茂的现在当了10年看管人的聂永禄老人,是见证了麻江蓝莓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人。
谈起蓝莓的发展,老人喜笑颜开,直说这是一条好路子,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以前一亩荒地租出去5块钱,现在租给企业种蓝莓要100-200元;一亩蓝莓地需要20个工人打理,一人一天40元工钱;果实成熟的时候,一个老百姓采一斤果子就是8元钱,一天采果5、6斤没有问题;公司每年还得请当地百姓守护果园,一家人一起守护一年也有几万元;而且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弱妇孺在家,采果跟农活忙时又没有冲突,还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蓝莓都是种植在山地,不跟其他农作物占地,这样又可以种吃的,又能赚钱,还没有风险。
如今,老人家里也种上了5亩地的蓝莓,而这近15万株的苗都是县里免费提供的。已经种植了两年的蓝莓明年就将进入产果期,现在丝毫不愁种出来的东西没人要的聂老对未来增收致富充满了希望。
扩展相关产业链,打造高附加价值产业
在引栽种植成功之后,麻江在打造相关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上花了更多的心思。
栽种的过程中发现,蓝莓果园除的草可以喂牛喂兔子,家禽的粪便又返回来浇果树,鲜果更加香甜,而蜜蜂能够采取过剩的花青素,这些循环的产业链基本上都能有利地发展起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现在的麻江蓝莓不光只产鲜果,还开始研究蓝莓果汁、果酱、果脯及美容化妆品等,果园里还养鸡、养牛、养兔子、养蜜蜂,包装、加工、发展旅游,逐渐形成了特色农业的延伸产业链,并且这些产品都和蓝莓一样不愁销路。尤其是蓝莓蜜,能卖出比普通蜂蜜贵5到10倍的价钱,让农民们喜笑颜开。
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的王书祥,以前是种烤烟的大户,也算是村里的“有钱人”。2008年时,他发现县里种大力发展的蓝莓,就算管理水平一般,一亩地一年也能产2000斤,管理好的能有4000斤的产量,按照30元一斤的下树价,也就是说一亩地一年都能赚上60000元以上。
意识到蓝莓的好前景后,家里的烤烟就被他遗弃了,土地全部种上了蓝莓,还租了不少别人家的地。
最初家里人都特别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烤烟不做,要去做那“不知道能不能卖钱的小果子”。可王书祥说,他这不仅是支持县里的政策和建设,也是为了做给村里的人看,让大家知道这是个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前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为了蓝莓倾家荡产,直到2010年产果后才赚了一部分钱,但立刻又被他投入了进去,养了70只兔子,9头牛,牛棚、兔窝修得比自己家住的房子还要好。对蓝莓也精细到位的管理,全部施的农家肥,大家都说他家的蓝莓比别的地方都更加香甜。如今他已经种了150万亩的蓝莓,今年开始进入生产期,将为他4年的辛苦献上丰硕的果实。
同时,由于蓝莓产业的发展,还带动起了麻江的旅游业。
以前来麻江旅游的大多属于过客旅游,游客顶多在麻江停留半天时间。而在蓝莓发展起来之后,麻江县与10多家旅行社签订合约,每周二、四、六发旅行团队到麻江采摘蓝莓,以一斤30元的下树价出售给游客,还可以打包、装盒,带走。这样用第三产业互动的形式,又为蓝莓销售找了一条好路子。
如今的麻江蓝莓,早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远销日本,飞出了大山。目前,麻江已建成蓝莓种植基地1.43万亩,投产5000亩,预计产果量达1000吨,预计实现产值近6000万元。
科技研究先行,逐步扩大规模
2000年,麻江相关政府部门以每株50元的价格,从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引进6个品种1020株兔眼蓝莓,并在其宣威镇光明村种植10亩进行试验。
两年后,此次引种试验取得成功。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区种植的蓝莓果实营养成分达到原产地水平,个别品种更甚于原产地。在此基础上,2003年麻江县在其宣威镇光明村建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蓝莓种植示范园200亩,共引入12个品种2.1万多株蓝莓幼株。
为提高蓝莓种植科技含量,提高其抵御天气虫害的能力,并降低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全县蓝莓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应用,麻江县林业局一直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10年来,麻江林业局完成了贵州省林业攻关课题“美国蓝浆果引种试验研究”、“蓝浆果(蓝莓)引种繁殖及早实丰产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蓝莓种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等7项攻关项目。取得了5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蓝浆果(蓝莓)引种繁殖及丰产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获2006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特别是2005年由时任麻江县果品办主任聂飞率领的攻关小组,攻克了“蓝莓半木质化软枝枝扦插育苗”技术难题。这一重大突破引发了蓝莓苗木价格的强烈市场反应,随着麻江苗木的出现,国内多年居高不下的蓝莓苗木价格从之前的50元每株降低到现今的5元每株。
苗木成本的大大降低直接导致种植户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激发了当地种植户种植蓝莓的积极性,为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麻江县、黔东南州和贵州省积极扶持蓝莓产业做大做强,于2005年在碧波乡柿花村建立了60亩蓝莓苗圃;2008年在下司镇沙飘村新建100亩苗圃,实现年育苗120万株以上。在苗木5元每株的条件下,比初次引种成本下降了90%。
2010年,全县共推广建成蓝莓种植基地9710亩,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已投产2000亩,年产蓝莓143吨,田间价每吨4万至5万多元,销售收入600多万元。明年随着一批新果林的投产,产量可实现翻番。
预计到2020年,麻江县蓝莓基地面积将达6万亩,丰产期后每年可产蓝莓鲜果6万余吨,实现年产值达20亿元,同时,蓝莓的采摘可解决3.75万农民就地转移就业问题。
11年的时间,麻江县通过整合产销渠道,让蓝莓种植户更近接触市场,因市场变化而及改变生产经营,从而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再通过发展相关产业链,打造蓝莓循环经济品牌,在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同时促进生态和谐。最后,政府和民众在蓝莓种植科学技术上的孜孜以求,不断攻克新难关是麻江蓝莓产业不断欣欣向荣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