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的“报复性反弹”让人遗憾
大河网讯 最近黄平县教育局一项不成文的礼仪方式,令贵州黄平县陷入了舆论旋涡。县教育局规定全县所有中小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消息一出引起网民热议,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有八成网民(愈9万人)表示反对此规定,甚至有人指责此举为“奴性教育”。
针对网上汹涌的舆情,“敬礼”规定的倡导者、黄平县教育局局长李晓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这个活动实现了学生交通安全零事故,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解放网)
黄平县教育局局长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在这则新闻的始报道者《贵州都市报》的后续报道中基本表达清楚。其一,“公路行走礼仪”带来零事故。其二,“公路行走礼仪”实施已经多年,而且其他地区也在实行。
在这种观点下,局长大人一下把批评的网民推上了,仿佛网民置学生礼仪和安全不顾的风口浪尖。以至于一阵子批评网民是脱离现实、上纲上线的言论甚嚣尘上。
抛开学生交通安全零事故的重重疑问不说,黄平县教育局要求学生向过路车辆敬礼的礼仪其真实目的让人值得思考。
其一,黄平县农村公路,有多少密集的车流,局长能公布让我们了解了解吗?车流如果不多,对学生进行每天放学前5分钟教育不可以吗?车流如果多,学生见一个敬礼一个有可能有必要吗?其二,黄平县进行安全教育很好,但有没有其他方案呢?其他方案效果就不能达到“交通安全零事故”吗?
答案其实都在《贵州都市报》采访的黄校长那里隐约找到,“因为被学生的敬礼感动,上级领导还曾特批给学校80套课桌椅,以示鼓励”。原来,敬礼还能感动上级领导!
黄平县教育局局长虽然信誓旦旦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但“教育局只是提倡,没有发文规定,不会强制学校施行”的答复与几天前报道已有许多微妙改变,难免给人强弩之末的感觉。
说实在的,本来是作为新闻亮点,甚至有点“全国推广”的欣喜接受抑或邀请《贵州都市报》的采访,却由于到了互连网成为了众矢之的,多少有点始料未及,甚至是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况且为了“学生安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搞得灰头灰脸的,难免要找点理论来支撑。
其实,在民主社会,人们是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件所谓的“好事”就认为是正确的事,也不会因为你以前是这样做的,没有人说而变成正确,更不会因为其他人也这样做,你就可以继续这样做。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决定了我们民族将来的高度。从中央一些领导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人都有在中西部和农村工作的经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能始终保持在为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推进。放眼未来,将来中国改革推进的力量,可以预见是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力量中产生。其中道理,大家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农村教育关系着我们的前途和未来。农村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因此,在这日益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黄平县教育局这种公式化、程序化的做法,无疑成为教育诟病的代名词,而必然被网民所指责。
当然,不可否认黄平县教育局为了“学生安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请他们在制定时再考虑考虑,我们的政策是为了谁制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如果这点还想不到,请他们再思考或采访时想一想“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他或她这样吗?”
东瓯时评:面对“敬礼”,谁该脸红
记者10月12日在贵州黄平县采访时看到,不少中小学生在公路沿线行走时遇见车辆,都要停下脚步敬礼。当地教育部门称,这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礼仪方式,全县所有中小学生都会向过路车辆敬礼,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有助于减少安全隐患,也让家长和老师放心。对此过往司机表示感动,孩子们则称已经习惯了。(10月13日《贵州都市报》)
这几天,这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赞赏,有人反对。这则新闻一下子让笔者联想到了去年温州首创并推广的“斑马线礼让手势”。
去年,我市有关部门征集民意,共同推出“竖起拇指示意礼让”、“伸出手掌摇示先行”两个斑马线礼让手势和礼让手势交通提醒牌。温州的这个创举不仅在本市引发讨论、推广热潮,同时这一创意也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浙江日报等省内外众多媒体关注。时下,福州也正在大力推广这种“斑马线文明礼让手势”。
交通规则告诉我们,过斑马线,行人优先。如今,行人过斑马线还要先“竖起拇指示意礼让”、“伸出手掌摇示先行”,可见,这是“优先弱化”后的一种不得已举措,并不是什么积极的行为。
“敬礼”与“竖拇指”,动的都是手关节,出发点都是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但两则新闻一叠加,再一琢磨,笔者不禁要问,面对“敬礼”与“礼让手势”,该谁脸红呢?
在路上,我们时常会见到汽车与行人抢道的景象。在这种汽车不让行人,还与行人抢道的现实背景下,启用“敬礼”与“竖拇指”这种文明礼让手势,无非是想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同时能对提高全民礼让道德观念起到推动作用。
当然,仅靠道德约束和谴责已不足以制止时,减少交通事故最主要是有赖于法律的威严。
笔者认为,行人与汽车相遇,理应是行人优先,当然,行人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如不闯红灯等。但像过斑马线,就根本不存在汽车与行人争抢通行权的问题。难道作为司机,礼让行人,特别是给中小学生们让道,不是应该做的吗?
礼让行人,说到底还是个个人素质话题,笔者经常也会碰到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好司机,碰到有司机减速并且挥手示意我们先过。当时总会顿生对这些好司机的好感,心中不免会肃然“敬礼”。但如果一个最起码的交通规则,还要依靠“敬礼”来感化,是不是有点太沉重了呢?
沉重的还有一组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在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当中,中小学生比例高达20%以上,因此,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从小学生过马路戴“安全小黄帽”,到“斑马线礼让手势”,再到今天的学生向过往车辆停下脚步敬礼,这些看似“画蛇添足”的举动背后,着实值得一问:谁该脸红?尤成勇进入论坛讨论(温州话题)
黄平教育局为何要坚持学生敬礼
关于学生向汽车敬礼的事情,很是热闹,尽管80%的网友反对,但“敬礼”规定的倡导者、黄平县教育局局长李晓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这个活动实现了学生交通安全零事故,还会继续坚持下去。(10月17日,新闻晨报)
一方是“舆情汹涌”,一方是继续坚持。更有意思的是,之前被广泛置疑的学生向汽车敬礼是完成“礼仪教育”这一说法,这次他们不再提及,而是重点突出其“可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说,山区学生的交通安全,确实比城镇的学生安全更有隐患,正如该局长所言“因为那里(城镇)交通警示设置比较齐全”。但是,局长显然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交通警示设置比较齐全,并不代表着交通安全意识就能在驾驶员心中大幅度提升甚至杜绝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交通安全,主要掌控在驾驶者手中,而不是由警示设置来完成。所以,黄平教育局显然把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的主体倒置了。
诚然,因为山区孩子交通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上学或放学时在公路打闹的情况比较多,要真正防止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学校要做的就是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而不是让敬礼的学生这个活动的“交通警示牌”来完成。不难看出,黄平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被简化成迫令学生行礼。至少,这可以说明当地学校的安全教育有些弱化。只是因为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于是过程就变得不重要了,这也许就是黄平教育局不屑于舆情的底气。甚至,他们或许认为这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
但这种形式实在有待商榷。对于孩子来说,少先队礼的涵义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可以说那只是迫使孩子们停止打闹站到公路边的一种形式,只是在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里,已经慢慢地把汽车当作高于一切的致敬对象了。
当然,汽车并不是致敬对象,坐汽车的人才是致敬的对象。在乡下,车辆不多,能坐车者,很有可能与领导挂上钩。当接受致敬者心里暖洋洋的时候,这次被黄平教育主管单位有意忽略但意义不可忽略的“礼仪教育”就完成了。
这样说并不是胡乱的推测。早在2003年,当时仍在四川山区学校从教的我,也接到了这样的通知,虽然我没有执行,但大多数同事显然是执行了的,因为我亲眼看到了许多这样的敬礼场景。记得当初要求学生敬礼的通知里,有一条就是“为了展现山区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先前“礼仪教育”被质疑成“奴化教育”,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
近几年,学校的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毫不讳言的说,某些时候,安全的压力甚至超过升学率的压力。作为教育部门的领导,面对这种压力有应对措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安全教育跟不上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措施不要附加上其他不便言说的理由,以免落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