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谷陇大寨简介
谷陇大寨,苗名卞波,俗名雷家大寨,是黄平苗族聚居的大寨子之首,现居住苗族720户,3556人。谷陇大寨位于黄平县东南面,隶属谷陇镇,距县城37.8公里,谷陇镇政府驻地1.8公里,距州府凯里50公里。湘黔铁路、凯施公路沿寨前而过。
谷陇大寨群山环绕,森林繁茂,梯田层层,沟壑交错。寨内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谷陇大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25年(1597年),大寨雷姓远祖雷江公从凯里香炉山搬迁到谷陇大寨,艰苦创业,繁衍子孙,至今雷氏家族已历经二十一代。大寨在清咸年间称“千家寨”。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领导苗民起义,“千家寨”苗民雷金当率领数百人参加了义军,并参加了黄飘大捷。清同治九年(1870),清军“扫荡”谷陇一带苗族聚居村寨,“千家寨”大部分被清军烧毁,仅乘200余户。
谷陇大寨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红薯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水果及桑蚕等。畜牧水产主要有牛、马、羊、猪、狗、鸡、鸭、鹅、鱼等。生产工具多为犁、耙、锄、镰。谷陇大寨所辖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5.1亩,其中田1203.3亩土311.8亩;林地面积2.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9%;海拔865米。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耕作、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1860元。谷陇大寨是黄平县最大的苗寨,单一的民族聚居,使该寨风情纯朴浓郁,原汁原味。全村90%的妇女能用苗歌对唱,苗家歌后阿幼朵便是在此成长成材。谷陇作为天下苗族第一镇,而大寨则为谷陇苗族第一寨。
大寨房屋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整齐,结构相似,屋基多为块石垒砌,建筑多为青瓦木房,两进三间,一楼一底,厢房多为二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为堆放柴物和饲养牲畜之用。
婚俗:大寨自古严禁雷姓苗族开亲,接亲于晚间举行,不坐桥,不拜堂,喜日新郎邀约五六个好友一同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接来后,当晚主人特备佳肴米酒接待亲朋,对唱酒歌通宵达旦,家庭中的几个姑娘一直陪伴新娘十三天,在这十三天中新郎新娘不能同房,满十三天后新娘回门,双方大办酒席,予以庆贺。
丧葬:大寨村雷姓苗族的丧葬习俗,同黄平县境内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一致,无论亡故者是男是女,只要死者已生男育女,特别上六旬以上的死者,其丧葬仪式更为隆重讲究。丧葬全过程包括:临终、沐尸、整容着装、报丧、守灵、开路、出殡、退魂、招魂、烧绳、祭祀等环节。在进行过程中,兼有“杀牲”、“哭丧”、“猜迹语”等活动内容。
祭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大寨的已婚苗族妇女特别忙碌,为儿女们缝新衣、煮红蛋、织蛋包,各家都把孩子打扮漂漂亮亮,过好苗族的“儿童节”。祭桥活动一般是在二月初二的上午进行,届时老人端着煮好的鸡、鸭、鹅、猪肉、酒、糯米饭、香纸等,带着孩子,来到所要祭的桥进行祭桥活动。
谷陇芦笙会:谷陇芦笙会于每年的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大寨前的大坪坳举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民族传统节日集会之一。节日期间有吹笙、舞笙、赛马、斗牛、斗鸟以及蓝球比赛等。前来参加集会的有黄平、施秉、镇远、凯里、余庆、瓮安、福泉、台江等县市的各民族同胞,会期3天,每天参观人数达三万人以上,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扬名于国内外。据《苗族简史》记载,它是贵州省苗族九月芦笙会规模最大的民族集会。
特色产业:谷陇大寨特色产业有苗族刺绣、银饰系列工艺产品及苗族歌舞、芦笙歌舞等生态特色产业资源,通过这些特色产业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机会,获得旅游收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极为重视,谷陇大寨也是全县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地之一,其宗旨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条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对贫困地区或民族村寨进行扶贫开发的特殊形式,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