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民怨 铸和谐23年坚守无怨无悔
龙江村位于贵州省岑巩县思州古城所在地,辖11个村民小组,有468户1337人。多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华坚持“用真心聚民心,以党心铸和谐”的调解理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从源头上维护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从1989年至2010年,杨秀华在担任龙江村支部书记兼村调委主任20多个年头中。经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纠纷多达67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防止民转刑15起。该村连续十几年无民转刑、无群众集体上访、无群众性械斗等现象发生,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筑起了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杨秀华因成绩突出,曾先后被授予“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县级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及县乡(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10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杨秀华因年龄的原因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但工作角色的变换并没有影响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情,在任村支部副书记兼村调委会成员后,他更是一心扑在了人民调解工作上。2010年该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工业园区征地拆迁等问题成为了该县矛盾相对集中的焦点,人民调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杨秀华说,2011年元月,自己被思旸镇人民政府聘请为镇调委会成员,并随同该镇其他成员进驻县工业园区工作组一起从事园区内各种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并与工作团队成功化解了一起起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
“杨书记在纠纷调解过程中,始终都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诉权,是一个能够熟练化解各种矛盾的行家里手。”近日,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都这样评价杨秀华。2011年3月,在处理该镇桐木村民组周二老(地名)集体山林征地补偿款480万元(面积为246亩,涉及农户73户、270人)发放方案的纠纷中,针对农户提出的“按承包人口分配”与“按现有人口分配”的两种分歧意见的情况下,杨秀华适时提出“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28条的相关规定,由该组村民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决定。会上,经村民通过无记名的投票方式,83%的村民同意按“承包人口分配发放”,使这起由于意见不统一而久拖未决的纠纷得以顺利解决,避免了群体性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群众无小事,作为人民调解员,杨秀华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何时何地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都会尽心尽责及时化解。 “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杨秀华说。笔者翻阅杨秀华的调解记录档案,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占绝大部分。(杨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