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创造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奇迹
西江千户苗寨:一个苗族村寨旅游逆势飘红的启示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0日电(记者娄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实现旅游收入近2亿元,同比增长近10倍,创造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奇迹。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苗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原生态文化和传统建筑,被誉为苗族的建筑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至今仍有苗家传统木质吊脚楼800多栋,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吊脚楼建筑群落。全村共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故称"千户苗寨",村民有5600多人。
宋美芬是寨里的刺绣能手,"光卖刺绣就赚了近万元,加上经营农家乐,比以前强到天上去了"。她家新修的三层木质吊脚楼尚未完工,就已经花了35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西江景区管理局局长杨昌智告诉记者,去年9月以来,寨里的银饰刺绣店从5家增加到63家,农家乐从60家增加到了156家。
阿侬家经营的农家乐是寨里比较好的一家,她说,近10个月来,收入有七八十万元,算下来全年能挣到百万元左右。
西江村党支部书记杨跃连说,旅游业给全村老百姓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比过去至少增长一倍以上。
"西江发展旅游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直到新世纪初,西江旅游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西江的旅游发展模式。"雷山县旅游局副局长张华说。
据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是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农户等几个经营主体的组合,西江近些年着重突出了政府和农户两个主体。张华说:"政府是负责基础设施改造和宣传推介的主体,而村民则是西江民族文化的最根本载体,是负责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的主体。"
2008年,政府有关部门投入2.7亿元,对西江进行了20多项基础设施改造,并聘请30名村民担任消防员、60名村民担任卫生员,组建了50多人的表演队。当年,贵州省委、省政府还将全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放在西江村举行,集中力量进行宣传。
为带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西江把节假日的各种旅游活动交给村委会和村民来承办,经常召开西江村鼓藏头、活路头、寨老和村民代表会议,商量旅游发展大计,通过他们把村民引导到参与旅游活动中来。
杨昌智说:"西江没有像其他一些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点那样,把景区内居民外迁,而是紧紧依靠景区内村民发展旅游。现在在西江街头逛一圈,到处都是苗族文化,每个苗家人都可以向游客介绍苗族的历史、文化等。"
"西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前期宣传和投入,也离不开西江老百姓的积极参与,简单说就是'政府引导、村民为基'。"杨昌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