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黔东南地区 苗侗建筑的文化意蕴

 

    金黔在线讯  在黔东南一带,苗侗人民,和睦相处,水乳交融,但由于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多分别聚族而居。两族民居建筑,各有各的特点:苗族民居建筑,多为吊脚楼,楼上安装美人靠;侗族民居建筑,楼层出挑,楼上安装栏板或栏杆。换句话说,看到吊脚楼上安装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村寨;看到楼层出挑,楼上安装栏板或栏杆,无疑是侗族村寨。

    美人靠,又称“吴王靠”、“飞来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乍一听这名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江浙一带小巧玲珑的园林建筑。殊不知,苗岭山区也有美人靠,苗族村民称为“豆安息”。其实,它就是安装在建筑物上当靠背用的弯曲形栏杆。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饱览赏心悦目的山区景色。美人靠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姑娘们的开放式绣花房。苗族谚语说:“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苗族服装经久不衰,与特殊风俗、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梳着古代发型、头戴耀眼饰物的苗族村姑,哼着小调,坐在美人靠上绣花,是苗岭山区的特有景致。

    而在部分侗族地区,民居楼层出挑,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房子楼上都建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栏板上特意开凿圆形孔洞,供看家狗眺望、吠叫,诚为侗寨一景。由于楼层出挑,屋檐水滴得很远,此作利于保护板壁和柱子。一些高大宽敞的楼房,如果家有能歌善舞的“姑娘头”,自然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坐月”的场所“月堂”。夜幕降临,侗族后生,三三两两,手拉“牛腿琴”,相邀到“月堂”,与室内纺纱、织布、绣花、纳鞋垫的姑娘对唱情歌,通宵达旦,乐而忘返。

    镇远县的侗族民居与当地汉族民居极为相似,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面安装木板壁。有的在正房前方二楼下,横加一层檐,谓之“眉毛厦”,以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明亮的走廊,便于小憩纳凉。

    在镇远县的报京侗寨,村民穿的苗族服装,说的侗族语言,住的是侗族风格与苗族特点相结合的木房子。村民大多姓“邰”,这在苗侗民族交错杂居的黔东南一带,显然是个苗族姓氏。民间相传,报京村民的老祖宗,爷爷是苗族,奶奶是侗族,生下的孩子由她带大,因此都讲侗族话。但居住的房子,吸收了苗族和侗族民居的特点,修成楼层出挑、楼上安装美人靠的特殊形制,典型的苗侗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报京侗寨的建筑、服饰、语言等等,充分反映贵州的民族关系。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唐云芳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