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打工 种果 建厂 一个农民的三次"转型升级"

 

  两栋崭新的厂房,一套从国外进口的现代山泉水生产设备,几十个工人在忙碌生产,一辆辆运输车不时进厂把生产出来的山泉桶装水运往周边县市,年产值超过120万元,创利60万元。

  这是彭昌银创业转型升级结下的成果。

  年过四十的彭昌银,是岑巩县注溪乡周坪村岩湾组一个普通农民,几十年来,他为了创业致富,紧紧盯住国家的一个个好政策,外出打过工,返乡流转土地上山种过果树,现在又转型升级在家乡建厂生产山泉水,日子一天天过得红红火火。

  彭昌银共有兄弟6个,他排行老二。由于寨子处在群山夹抱之中,地少人多,收入来源逼仄,生存条件恶劣。用他自己的话说“寨子头人人穷得巴灰”。

  18岁那年,看到大哥和寨上一帮大龄青年一个个因为穷,没能娶上媳妇,彭昌银也开始担心自己日后的命运,横下一条心,去了省城贵阳打工。

  10多年间,彭昌银先后给旅游公司当过通信员,到饭店炒过菜、做过厨师,省吃俭用努力存钱寄往家里,但仍然接济不了家用。“贫穷,就像是一个黑暗可怕的无底洞!”彭昌银这样形容。

  后来,在彭昌银的劝说和带动下,家里的老大、老三和寨里的几个青年也逐步走出大山,加入了为生计奔波的农民工行列。

  “一没文化,二没知识,三没技术,在外面,除了苦,除了累,除了委屈,无论走到哪里,农民工依然是“穷”的代名词,总觉得低人一等。”彭昌银说。

  1991年,正当彭昌银几兄弟彷徨苦恼的时候,山寨里照进了党的扶贫阳光。

  知道这一消息,彭昌银回乡带头流转村里荒山荒地种植金秋梨,发展资金由上级扶贫资金解决。

  当年,彭昌银种植了100亩金秋梨。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1996年金秋梨进入了盛产期。

  这一年,正值注溪乡岑王村1000亩金秋梨大丰收。当时市场没有打开,果农的金秋梨卖不出去。

  彭昌银广泛网络在外信息,在当地信用社小额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把果农闲散的金秋梨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然后把兄弟几个人组织起来,把收购来的金秋梨采取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形式,直销到湖南怀化和本省贵阳、凯里等周边城市。

  三年下来,彭昌银赚了20多万元,同时也解决了自家5个兄弟的就业难题,结束了全家人的打工生涯。

  2003年,尝到创业甜头的彭昌银发家致富的“野心”更大了。

  这一年,他动员全家兄弟,以大伙的名义到当地信用社贷款50万元,加上发展金秋梨获得的几十万元积蓄,添置了全套饮用水生产设备,新建了岑巩县第一家村级企业——岑巩县翠绿山泉水厂。

  通过市场摸索和艰苦打拼,目前彭昌银六兄弟创办的水厂已发展成为占地1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300余万元的“名星企业”,发展消费户1.2万余户,年产值120万元,创利60余万。

  可喜的是,彭昌银6兄弟及其家人10余人和当地100余名农民因水厂的建立有了“班”上,每人每月有了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他们成了村里有史以来的首批“产业工人”。

  在当地,彭昌银一家成了群众眼里的大牌“名星家庭”。他们六兄弟不仅摘除了戴在头上世代传袭的“穷帽”,而且整体从山旮旯里搬迁到了交通便利的广阔天地。他们不仅建起了小康楼,添置了现代家具,还人手添置了一辆大货车跑市场。走在致富前头的老二彭昌银去年还花钱买来一辆小轿车消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张维军)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唐云芳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