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足球不是小事 中国高层为何突然关注
白岩松
十六七年前,我第一次采访蔡振华,当时的他,刚从意大利回国不久,接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帅。当时他,30多岁,意气风发,人称少帅;而当时的中国男乒,却正处最低谷,世界大赛上,只得到第7名——一个中国人无法忍受的名次。于是蔡振华接手,没几年,在天津,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击败瑞典队,重回世界之巅。从那时起,中国乒乓独步天下,甚至不得不推广“养狼计划”。
十六七年后,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楼里,我和蔡振华讲起天津之战时我的脉博曾达到一百六七,可见当时之紧张,听到这儿,蔡振华笑了,很放松的样子,这是我采访他时,他难得的放松表情。
我理解他的谨慎和紧张。这时的他,已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然而,和十几年前一样,又接过一个烫手的山芋——中国足球。当然,比乒乓球更烫手。一来乒乓球毕竟成功过,而中国足球几乎没太多成功的记忆;二来,乒乓球再惨,也是世界第7,而中国足球,连亚洲前10都进不去;三来,乒乓球只需抓出几个尖子,足球却要抓好一个群体;四来,蔡振华本人就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带队打仗熟门熟路,而足球,不过是蔡振华小时候偶尔的爱好而已,人们会认为,隔行如隔山。
这一切,还不至于让习惯了打大仗的蔡振华谨慎或紧张,而是中国足球突然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压在蔡振华身上的担子变得前所未有的重。
《焦点访谈》关注足球话题,应当不属于自己的主动选择。扫赌打黑持续了很久,中超联赛的直播在央视被高层叫停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一两个多月之前,央视接到高层的松动指令,可以转播联赛了,但之前要给百姓一个交待吧。问题解决得怎样?接下来怎么搞好足球?一系列的问号,寻找答案的任务交给了《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把采访任务又交给了我;另一方面,担子很自然地交到了蔡振华的身上。显然,通过《焦点访谈》向老百姓汇报一下与足球有关的工作,在上上下下的期待中,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采访正式开始时,第一个问题,蔡振华卡了个小壳,然而从那儿开始,渐入佳境,蔡振华毕竟是蔡振华,50分钟采访一气呵成。结束时,我悄悄地感慨:或许,蔡振华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懂足球。紧张,其实与足球无关。
采访过程中,与其说我是一个提问者,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聆听者。我更关注的是,哪些回答是我们所期待的,哪些说法是与过去不太一样的,哪些是实现起来很难的……
我得承认,蔡振华的绝大多数回答符合我长久以来的期待,那就是——回到常识,回到青少年,回到运动规律本身。
在扫赌打黑方面,不仅靠思想教育让人“不想”干坏事,更通过与司法机关和多个部门的合作,在制度上让人“不敢”和“不能”。
在抓青少年足球方面,不仅是口号,而是与教育部门合作,先在几十个城市几千个学校开始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在管理方面,施行“管办分离”,虽然看得出因为有些担心而不会一蹴而就,不过方向是明确的。
在各级国家队层面,勇于承认落后与不足,不再犹豫,坚决向国外先进水平学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卡马乔可以放心执行合同!
在发展方向上,制订合理规划很重要,但更看重执行,并且是坚决、长期地执行,这样才能出效果。
在政绩观上,放弃出线足球的做法,蔡振华公布了自己内心的十年“规划”——做一个铺路石。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中国除女排外,大多数集体项目都不太出色,集体项目的规律是什么?要认真对待!
怎么样?是不是您期待的?
这个采访是11月底进行的,但体育媒体似乎先知先觉,早就放大了这个采访,把足球话题上《焦点访谈》当成了大事。可能很多人认为,《焦点访谈》关注的是国家大事,关注足球,非同寻常。
是的,如果仅仅看表面,足球不是什么大事,提高不了多少GDP,也解决不了什么现实问题,再加上形象不好,成绩太差,长期以来,足球真是小事一桩,早被边缘化,上《焦点访谈》是难了点。
但是,足球真的是小事吗?世界第一运动,牵动着太多人的喜怒哀乐,弄好了,又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并或许可以慢慢为民族的基因添加更多良性的品质。这一切都意味着,足球或许是最大的小事。中央早就是说过:老百姓喜欢的,老百姓关注的,我们就该关注。这不也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以人为本的体现吗?中国的高层,或许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开始更加关注起足球来。
采访蔡振华用了50分钟,《焦点访谈》(10日)只有10多分钟,挑走了骨头剩太多的肉,于是,昨晚(11日)的《面对面》又放了这个采访,今晚(12日)我在《新闻1+1》中,也将更详尽地解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们听到蔡振华对足球现实问题的回答和对未来发展的描画。因为听到了,在未来,就会变成一种监督和催促,看看如何把好的语言变成鲜活并真实的行动,如何把梦想变成可以感受到的效果。从这点说,更多人的关注就是一种推动中国足球前行的力量,在越来越看重百姓幸福感的中国,足球,或许就该成为“最小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