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施秉县举行巴梭第二届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

 


刻道文化节现场



杨柳塘镇小学生表演芦笙舞蹈《芦笙场上》



黔东南知名苗族歌手雷思琪倾情演唱《迎客歌》



看会观众



    2011年3月29日,贵州省施秉县隆重举办巴梭第二届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附近县市及当地各族群众上万人参加了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此次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前提下还新增了相关现代元素,受到了各地游人的青睐。

    “巴梭”是杨柳塘地区的苗语音译,由二十多个苗族寨子组成。每年农历的二月午日(两个午日取后午,三个午日取中午)起会,活动共举行三天。会期当地的苗族男女都穿上盛装,汇集到巴梭中心地带屯上和老寨自然寨举行吉巴梭芦笙活动。活动项目有构巴仙祈雨、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斗鸡、斗画眉、斗牛、赛马、篮球等民间传统项目。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巴梭地区。“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同时也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原作为记事棒,后来演变成叙事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它以符号代替文字,用脚步穿越历史。

    据了解,2006年刻道文化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让苗族“刻道”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施秉县专门成立了苗族刻道文化学会并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巴梭“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 (张鸿 李丽娟)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张鸿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