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和蹇老的一段情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称赞贵州文学青年蹇先艾是中国一位很有才华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朝雾》、《还乡集》、《酒家》、《城下集》等早期文学作品,以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世事,用朴实深刻的语言,细微委婉的描述,感人肺腑的倾诉,反映了西南地域的社会腐暗和民众疾苦;揭示了底层边民对民主自由和新生活的急切渴盼;为那一时期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浓郁的黔地山野的乡土气息。我十分喜爱他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钦羡他的独特文风,有道是文如其人,自然就更敬重他的人品了。

 

    新中国成立后,蹇先艾先生一直在黔中大地这块深情多采的故土上生活和工作。不仅长期担任贵州文艺界的主要领导,同时还孜孜不倦地在文学沃野里默默耕耘,并收获丰盈硕果。作为一个爱好文艺、才疏学浅的年轻晚辈,我早就想拜望这位在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贵州文坛泰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蹇先艾先生。那是1985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应邀参加省文联曲艺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创作笔会。笔会结束那天下午,省文联几位领导来到我们下榻的省文学讲习所住地,亲切看望与会的每位青年作者。当他们走进我的房间时,我蓦然看见一位带着深度眼镜、身材矮小、脸颊瘦削、鬓发如霜的古稀老人。他步履矫健,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地向我走来,主动伸手和我握手,并问我来自何处。当我知道他就是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贵州省文联主席蹇先艾先生时,我激动不已,瞬间眼前的这位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变得伟岸魁梧,如同一座历尽苍桑的坚实丰碑。他听我说来自黔东南镇远,惊喜地说,镇远我去过,我的大儿子就在那里工作。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厚重,过去出了不少人才,相信现在和将来还会出更多的人才。他接着说,你喜欢写作这很好,但一定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刻苦勤奋,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好作品来。我频频点头,把他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铭记心头。他大儿子蹇人弘是部队转业干部,时任镇远县委党史办主任。我问蹇老是否有话转告蹇主任?他略加思索地说,你告诉他不要惦记我们,要多为镇远办点实事。他随即问我的名字,还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次偶然邂逅,可谓一见如故。这位平易近人,睿智深情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慈祥、真诚的美好印象。

                     
    1986年4月,我调镇远文化局主持工作,从此与省州文艺界有较多接触。同年11月,镇远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千年古城随即声名远播,享誉中外。为构建名城宣传窗口,培植文学创作园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我和几位酷爱文学的同事挚友及时向县委谏言筹建镇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时创办文联机关刊物《氵舞阳河》。由于形势需要,县委指示,先办刊物后建文联。我们很快组建创刊筹备组。为不辱使命,取得经验,办好刊物,我首先想到的是蹇老,期盼得到他的指教和帮助。正巧12月在筑召开全省文联工作会议,我县文联筹委会应邀列席会议,县委派我前往参加。

                     
    在省文联开会期间,主持会议的蹇老不顾年迈体弱,内外张罗,辛苦操劳。我不忍心去打扰他,但又不得不寻机与他见面。会议第二天中午,我静静地等候在省文联大楼门口,当见到蹇老迈着稳健步履走近一辆乳白色轿车时,我急忙上前叫他,蹇老,您辛苦了!他抬头看见是我,便高兴地笑着说,你是来开会的吧!我怎么没见到你?我如实回答,您老太忙,不便打扰。我有事向您汇报,不知……没等我把话说完,他拉着我的手边上车边说,到我家坐坐,那里清静,有事好商量。我顺从地上了车,朝他家的住地驶去。

                     
    轿车在眼花缭乱的都市里缓慢穿行。蹇老打开怀中的塑料袋,伸手取出一只玻璃口杯和一个馒头,边嚼馒头边喝水,那神情就像一个饥渴的孩童。我好奇地问蹇老,怎么不到餐厅吃会议伙食呢?蹇老说,老伴还在家里等着我哩!顺便给她带点吃的东西去。司机插话说,蹇老经常在车上吃馒头包子当中餐,这习惯已经有好多年了。我听后感到疑惑、酸楚和怜惜,想不到这位贵州大文豪的饮食竟是如此随意而粗简。老人啊!您不该这样委屈作践自己的身体,因为黔中大地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还需要您辛勤培植和浇灌哩!

                     
    观水路侧有一栋老式文联公寓楼,二楼的一套宿舍就是蹇老的住宅。他领我走进了家门。在我的想象中,原以为凭他的资历、声望和贡献,住房定是高干居住的宽敞明亮、华丽优雅的别墅豪宅。眼前的陋宅使我惊诧愕然。居室布局不够合理,光线暗淡昏浊。客厅、卧室、书房多是过时陈旧家具,唯独书房中的书柜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书籍。他把生病的老伴安顿好后,领我进书房就坐。我怕影响他午休,急忙将镇远成立文联的情况简要地向他作了汇报。他频频点头表示满意,并语重心长地说,文联是党领导的群众团体,要争取得到县委的支持。镇远是名城,文联工作应该做得更加出色,为全省基层文联树立榜样,作出表率。我代表县文联对他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许诺决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期望。我看他谈笑风生,心情极好,趁机向他提出一个请求,为新办《氵舞阳河》刊物题词。他欣然应允,立即端坐在书桌旁,挥动毛笔在一张白色的宣纸上写下:“培育幼芽,勤加灌溉”这句饱含情愫、寄托希望的赠言。

                     
    临别时,蹇老从书架上取下一册由杜惠荣、王鸿儒编著一本新书《蹇先艾评传》送给我,并在扉页上签言“赠涛声同志——蹇先艾”作纪念。我如获至宝,甚感荣幸,这是我一生中所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他送我到门口时,又诚恳地提出一个建议,《氵舞阳河》刊名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书协主席张一凡同志题写更合适,他愿立马联系落实此事,蹇老对我们基层文联无微不至的关爱真的使我非常感激,热泪几乎夺眶而出,蹇老坚持要送我下楼,我不忍心,便扶他回屋,可他还是在门口目送我下楼离去。翌日上午,我登门拜访了张一凡副部长,获得了《氵舞阳河》刊名的墨宝珍迹。我返回镇远后,县委对办刊一事极为重视,由宣传部组织人员进行精心筹备。1987年9月,《氵舞阳河》创刊号终于在县委领导和省文联及蹇老的关心、支持下顺利诞生了。勿容置疑,《氵舞阳河》是镇远历史上第一个权威性的铅印正规文艺刊物。两个月后的12月23日,正式成立了由文学创作、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楹联诗词等协会组成的“镇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任省文联主席的蹇老闻讯派人前来祝贺和指导。我在担任文化局长的同时,被选为副主席,同时兼任文艺季刊《氵舞阳河》主编。

                     
    这本在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名不见经传的《氵舞阳河》季刊,是当时贵州极少的县市级文艺刊物之一。它刚问世不久,便受到省州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文联领导和一些省内外知名作家不仅肯定办刊质量,而且经常惠赐文稿,使刊物增色不少。每期寄给蹇老的书刊他都仔细阅读,不时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省文联还建议我们在条件成熟时,将此刊办成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刊物推向全国,成为宣传贵州,培养文学新人的一块散发山野芳香的沃土,这个很好的建议终因县里办刊经费拮据而未能如愿。

                     
    1993年秋天,国家大力整顿混乱的报刊市场,要求县市一级报刊注销停办,《氵舞阳河》也列入其中。正办得红火,颇受好评的刊物被“一刀切掉”,编委们很不甘心,我这个新任文联主席兼主编的更是心急如焚,无可奈何。在这关键时刻我又想起了蹇老。他当时已年逾八旬,仍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及省文联名誉主席,其文学造诣名冠黔中,德高望重,誉满文坛。

                     
    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我独自赶赴省城,径直到省文联找到了蹇老,他同往常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当听我汇报《氵舞阳河》停办详情后,很是吃惊和惋惜。他沉思片刻后胸有成竹地宽慰我说,国家清理整顿报刊的政策规定是对的,切不可有抵触情绪。镇远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办刊方向明确,质量也很不错。这样吧,我向省里有关部门反映一下,力争保住《氵舞阳河》。我听了老人的一席话,顿时心情豁然开朗,感激之情难于言表。不久,我们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以资料交流的内刊名义特许续办《氵舞阳河》。我心里最清楚,这是蹇老呵护文艺百苑园一朵小花中茁壮成长的义举,也是为名城镇远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所做的一件大好事。让我深深遗憾的是,那次在省城和蹇老的见面,竟成了我俩最后的诀别。

                     
    1994年10月26日,89岁高龄的蹇老寿终就寝,乘鹤西去。我国文坛陨落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巨星,贵州文艺界失去了一位奉献毕生,不知倦怠的拓荒者。我闻此噩耗,悲恸不已,缕缕哀思,萦绕心头。直至今日,当我手捧《氵舞阳河》新刊时,我仿佛看见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慈祥老人,带着亲切微笑和乡土气息向我走来……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杨懿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