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贵州文化的“可能”专访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圻

 

    贵州都市报消息 这位哲学教授出身的文化厅长,习惯于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来理解、阐释文化,同样也熟谙于用对现实的人文观照来探寻文化改革发展的路径。贵州文化,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原因,曾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惟其如此,贵州文化的地域表象、历史方位和民族特征十分明显,一句话,个性鲜明。如何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贵州文化的崛起,这是徐圻经常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此次专访,就从探讨贵州文化的“可能”着手。

 

    文化跨越式发展是否可能

 

    徐圻说:贵州所要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既包括经济的大发展,即全省各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提升;又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进步。这其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即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相对落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贵州的文化建设也一样滞后。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不仅可以先行一步,而且可以为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力。

 

    在侃侃而谈中,徐圻向我们描述了贵州文化资源的宽度和厚度:贵州文化资源十分富积,贵州文化资源十分多样,贵州文化资源十分有个性,这些都是贵州文化资源的魅力,而这些资源又是贵州文化在现实层面得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徐圻认为,不论是关心文化建设,还是从事文化工作,都应该对文化概念有一些理论的认知。他说,最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哲学层次的概念,与人的存在及存在方式,与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就此而言,“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即一切非自然的、人为的现象都属于文化现象,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这就是所谓文化的“共性”。在文化的这个共性之下,又存在着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亦即文化的个性或特殊存在方式。与经济、科技、军事等相比,文化是要讲“差异性”即“个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宗旨,就是“保护文化个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这里的“统筹”和“兼顾”就是一个合理对待、妥善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在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讲要把握文化的共性,就是要体现普世性和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和弘扬先进文化,而不能保护落后、搞“文化孤岛”;我们讲要张扬文化的个性,就是要通过多元的、特殊的甚至唯一的样式,来体现核心价值,彰显比较优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交融,巩固和发展有中国和贵州特色的精神家园。

 

    徐圻认为,在贵州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贵州文化大有可为。他的信心来自于对贵州文化“家底”的理性认知。文化多元并存,文化原生性、完整性强,是贵州文化的极为突出的特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军事文化等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交错在一起,构成了贵州文化蔚为大观的“文化库”。而在访谈中,徐圻将话题重点放在了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上。

 

    长期多民族融合聚居的人文奇观,使贵州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全省已核定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321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62项101处。2009年9月30日,被称为“天籁之音”的“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此填补了贵州世界级文化遗产的空白。

 

    徐圻说,他之所以特别看重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些遗产与创造它们的民众贴得最近,这些文化遗产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创造的乐趣、审美的情调、人际的醇厚,它们是贵州先民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的生活方式的总汇,是贵州向全人类奉献的精神财富。这将给贵州文化工作者以启示:文化要充分地贴近群众生活,理解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为群众生活提供服务。而文化软实力正是由这些环节提供的。当文化的形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乳交融时,当文化不但成了人民群众欣赏、消费的客体而且成了发自人民群众心灵的主体时,它所产生的精神凝聚力必然是巨大的。

 

    文化跨越式发展如何可能

 

    在细数贵州文化家底之后,徐圻认为,贵州文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当前最基础性的工作,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在国家支持、地方努力、各方协作下,以下项目将力争列入省“十二五”规划:贵州省美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群众艺术馆改扩建,6个市(州、地)综合博物馆、16个重点文化县(市、区)博物馆,9个市(州、地)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大部分县文化活动中心、20个县级图书馆、25个县级文化馆、100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0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等。

 

    徐圻很强调“文化民生”这个概念。他说,文化关乎人的心灵向善、精神境界的升华和生活品位的向上,是非有不可的生存方式,对于已经或正在达到物质小康水准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做到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就是错位的。而要实现这一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确保普通民众文化权益的维护,即不断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文化民生的关键一步。离开了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终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方面,我省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要加大力度抓。

 

    其二,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个重点是文物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4月启动,将于2011年12月结束。截至目前,全省普查完成率为67.9%,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7798余处。近年,贵州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上不遗余力。以苗族传统工艺而闻名的雷山县控拜苗寨,以水族独特文化为特色的荔波县水利大寨,以侗族稻作文化而著称的从江县银潭村等,目前正在成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点。

 

    另一个重点当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位置显要,贵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贵州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依托。徐圻说,今后要继续从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从保护“多彩贵州”优秀文化遗产家园的角度,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同时,启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继续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发展道路,为国际生态博物馆在实践上的运作提供有益经验;2010年已经着手在全省建立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地,并加大“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力度,对已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贵州侗族大歌”加大保护力度,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其三,打造文化精品。

 

    徐圻认为,贵州文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精品。文化精品往往浓缩了一个地方精华的文化元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精神,更直接地呈现了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水准和品位。

 

    2006年以来,一台充满鲜明贵州地域文化特质,充满浓郁贵州民族文化气息,又充分借鉴了现代歌舞艺术表达手段的原生态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在国内逐渐声名鹊起,造就了文化演艺市场的“多彩贵州现象”。

 

    徐圻说,《多彩贵州风》的成功,体现的正是文化精品的力量。在《多彩贵州风》示范效应的影响下,近年来贵州舞台艺术精品迭出。凝聚了贵州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和傩戏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展现了贵州早期民族资本家将商业发展与文化追求融为一体的大型话剧《天地文通》等,都获得了很高的艺术评价,在国家级艺术展示平台频频亮相、获大奖。

 

    文化崛起的现实路径

 

    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等于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文化样式的多元,并不等于文化吸引力的增加。徐圻认为,对于当前贵州文化来说,依然需要通过“文化突围”实现“文化崛起”,在扩大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化升级三个方面做足做好文章。

 

    徐圻指出,文化的要义是“以文化人”。文是载体,化是手段,人是目的,“以文化人”突出的就是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影响力或感染力。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要靠知名度的扩大;但也并不是说有了一两个知名品牌,影响力就一定能够有效、持续地提高。必须将贵州文化的精髓(即千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凝聚起来、积聚开来的人文精神)融汇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过程中,从中继承、弘扬和发展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贵州气派、贵州面貌。这个东西,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文化要素。

 

    比如,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在于它多声部无伴奏和声的演唱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侗族的人文精神,即“饭养身、歌养心”的生活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相生相伴、和谐共存的理念。

 

    再如,《多彩贵州风》之所以受到各方广泛好评,声光电等舞台现代技术的运用,固然丰富了民族歌舞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最为打动人的,恰恰是这台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展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贵州各民族的日常生存方式,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精神诉求。

 

    徐圻说,尽管贵州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这方面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让贵州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和世界,是提升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十五”以来,贵州省的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大幅提升,遍及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等大型交流活动,逐步形成了贵州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格局,呈现出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访问演出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国外交流与境外交流相结合、成人艺术交流与少儿艺术交流相结合等特点。今后依然要坚持“走出去”的方针,这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更是贵州文化影响力建设的需要。走出去,就有新天地;走出去,就有新视野。此次上海世博贵州活动周,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展示贵州文化的平台,我们已经作好了精心的准备,届时将为海内外游客奉上一道丰富、独特、精美的文化大餐。

 

    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人创造才能与智慧的必由之路。作为文艺精品生产的重要力量,徐圻认为,贵州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是一出重头戏。只有改才会有出路,只有改才会出精品。正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助推下,独具贵州特色的黔曲黔韵竞相在全国舞台上亮相。贵州省黔剧团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单位,并在去年推出了优秀剧目《大学生村官》,入选全国优秀地方戏展演;贵州省花灯剧团近年也相继推出广受好评的优秀剧目《月照枫林渡》、《征人行》;而贵州省京剧团与贵阳市京剧院合并成立的贵州省京剧院,则开创了国内“同一城市同一剧种不同层级院团整合为一”的先河,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

 

    对于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来说,2009年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当属贵州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演出有限公司的挂牌,标志着我省国有演出单位转企改制的突破。贵阳交响乐团的诞生,也具有标杆意义,它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出资组建、政府大力扶持并且拥有专属排练场地和音乐厅的职业交响乐团,开创了中国民营资本进入严肃音乐领域的先河。

 

    徐圻说,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贵州文化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文化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增长率高于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长率;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也在初步形成,全省文化产业布局逐渐呈现出“一中心、五带、三区”的特点,即以省城贵阳市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贵阳——安顺——黄果树、贵阳——遵义——赤水、贵阳——凯里——黎平从江榕江、贵阳——都匀——荔波、贵阳——毕节——威宁”为代表的五个特色产业带,以及兴义、六盘水、铜仁三个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传统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贵州文化产业的勃兴,必将有力地推进贵州文化的崛起。

 

    贵州文化,前景可期;贵州文化,大有可为。对此,徐圻充满信心。(陈守湖)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刘承宇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