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简介
枫香寨,亻革家语称“变董”,意译为“铜坡”,即“有铜的山坡”。枫香寨位于黄平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重兴乡东北侧,距重安江10公里,有公路直达。 革家人都靠种地为生,因这个群体人口少,服饰别致,风俗习惯独特而著称,它就是革家人。革家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寨。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个姓氏,枫香寨廖氏家族就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支。由于地处偏远,人数众多,这里的革家风情自然也就最为浓厚。尤其是这里的蜡染、刺绣图案,内容意味深长,可以通过它来了解革家的文化与历史。
枫香寨是亻革家人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有廖、冯、李、王4姓,700余户,2500余人,其中廖氏是寨子里的先居家族,人口占全寨总人口的98%以上。从枫香寨廖氏家族的族谱和《迁徙词》中记载与言传追忆,公元前350年左右,他们的祖先先后由河南商丘向卞京、南京、广东、广西等地一代一代的不断迁居,于公元607年到牂牱郡定居数代人后,又辗转于清水江一带,再经往加巴、富桐,最后才到达枫香寨定居下来,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历史。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由于枫香亻革寨的人们世居深山,历史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俗,使这个少数民族部落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着千百年来既迷人又粗犷,既奇异又豪放,既瑰丽又古朴的风情和习俗。如,在寨内的廖氏家族中,现今仍保存着庄重、肃穆的祖先神魂住所——祖鼓,家家堂屋板壁上悬挂的射日弓箭,户户火炕旁干植的老人“陪寿竹”,大门内横架的“子孙桥”,姑娘头顶“太阳帽”、妇女堆髻藏“日月”和射日弓箭,男人出门“三件宝”(芦笙、弓箭、刀),您会更觉神秘莫测;部落中世代沿袭不衰的阴阳两系组织,严厉的家族规约,仿佛这里仍置身于史书上的蛮夷时期;族间流行的“哈冲”(大祭祖)、“牂牱戎”(踩青节)、“姐变”(爬坡节)的节日节庆。女人婚后不落夫家,奔丧时送死人猎狗和“归宗竹”陪葬的婚丧习俗,更是猎奇又新鲜;悠扬动听的山歌和“阿莽”、“逗婉”,令人喜闻乐听,留连忘返;豪情奔放的《猿猴》、《黄昏》、《罗雀》、《穿山甲》、《捉蚂蚱》、《狩猎》等芦笙舞,叫人目不暇及,跃跃欲试;迎送客人设卡接风和“发脚”,给客人劝饭重于劝酒,更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上的一枝独秀。特别是姑娘们善于给客人扣碗劝饭和拈菜泡汤的独门绝活,使人欲罢不能,防不胜防,等等。正因为枫香亻革家人富含扑朔迷离、神韵无穷的各种奇风异俗,才被联合国有关专家列入世界人类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课题研讨之一。
神奇的“哈冲节”:“哈冲节”是枫香寨廖氏部落数十年才举行一次的规模空前、场面隆重的大型祭祖盛会。主要活动内容是把祖鼓“请”到哈冲坪上,族人围着祖鼓纵情歌舞。祖鼓是用一节四尺八寸八分的大香樟树掏空,内盛银制心脏、蜡花丝线、文房四宝、五谷杂粮等物,两头用象皮封口而成。亻革家人认为,鼓是本族已逝先人魂魄居处的宫殿,鼓头和鼓尾分别是祖公和祖太的居所,具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任何人都不可亵渎。
“哈冲节”史源久远。据枫香廖氏《迁徙史》传,“哈冲节”在他们家族中已举行过30余届。最后的一届是上世纪的1993年11月,当时前来参加活动的国内外宾客和枫香寨方圆十里八寨的群众达3万余人。
枫香寨每次“哈冲”都要经过阴系组织严格用“蛋卜”方式决定。筹备期为三年,第一年叫“跐冲”(起祖鼓),次年叫“博冲”(盖祖鼓),第三年才举行“哈冲”。在筹备期间,置放祖鼓的“遮阿兄”(东家)要饲养一头三年的“猪王”,备足祭祀必需的糯米、柴草等。古时的“哈冲节”,节期是十三天十三夜,后改为七天七夜,再后来才又改为三天三夜。“跐冲”开始后,部落中的阴、阳两系组织要换届推举新的首领及成员;芦笙师、大学匠、二学匠要努力培训青年学员,教他们熟练芦笙词曲和舞步;全宗族家家户户要缝制新衣、添置银饰,储备粮食、熬糖、烤酒,以便参加节庆活动和款待宾客。
到“哈冲节”,枫香寨廖氏家族所有的人都身着节日盛装,在阴族长的主持下,到置放祖鼓的“晸阿兄”(东家),簇拥着祖鼓,在近百名芦笙师的开路下,把祖鼓抬到哈戎坪中央,悬挂于一对樱桃木鼓架上,设坛举祭。这样,“哈冲”正式开始。阴族长、祭祖师、芦笙师、大学匠、二学匠、小学匠以及本部落的“喳季喳甲”(族内的五支五房)主要首领和成员数百人,齐集在祖鼓前举行公祭。年老的男人身穿红绸长袍,头戴蜡染、刺绣帽,佩上银制双弓箭,插上精制的鸡毛凤尾箭;小伙子则男扮女装,头戴射日太阳帽,身穿金铠银甲服饰,由芦笙师领队,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往复,吹奏着深沉的祭祀曲,踏着稳健而原始的舞步,前面吹笙跳舞,后者齐声高唱着悲壮的“哈冲歌”,把节日活动推向高潮。祭祖的击鼓声、芦笙声、高歌声响彻云霄,场面庄重而热烈。
枫香寨廖氏家族的“哈冲节”在连续三天三夜的活动中,家家户户都要敞开大门,大办宴席招待宾客。来客无论亲疏、认识与否,都一样热情接待。此外,他们还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禁忌律令,在节日祭祀期间,严禁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参与活动的阴系组织成员,严禁夫妻同房,不能卸装,只能加衣。这些禁忌,他们都是借鉴着历史的教训而沿袭下来的。
风情浓郁的劝饭礼俗:亻革家劝饭礼俗历史悠久,趣味古朴,是亻革家人招待贵客与上宾的最高礼俗之一。亻革家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无论哪家哪户,凡有宾客到来,热情接待是第一要务。届时,主人总要摆开长桌,设席于堂屋,在主人的安排下,主、宾按辈分以左主右宾方位依次入座。席间,亻革家人喜欢饮“转转酒”,盛酒器者,多用碗盛,自年长者开始,分别逐一敬客人,客人则双手接碗,一饮而尽,以此类推,从头到尾,有始有终。亻革家人招待宾客不是以酒为主,而是以饭为主,所劝之饭则又以糯米饭为重,酒过三巡后,唱主角的革家妇女和姑娘们就分别出场了,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客人劝饭。此“劝”不是一般的劝,而是故意又极为热情地为客人盛饭,她们从小练就了一套劝饭的绝技,当客人饭碗未吃完时,姑娘们就趁其不备地迅速将早已盛满米饭的碗朝客人碗中扣去,哪怕是客人已吃饱喝足,亻革家姑娘及妇女们仍千方百计地继续为客人扣饭。亻革家妇女扣饭,技巧甚多,有直扣、侧扣、明扣、暗扣、偷扣、飞盖扣、拉手口、抱身扣、单人扣、双人扣、群体扣、声东击西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扣及瓮中捉鳖口等多种技巧技艺,扣饭时叫你防不胜防,无计可施,直至向姑娘们求饶或丢下碗筷逃席为止。当然客人们因被扣饭后所剩的碗中“残局”,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因为在亻革家人的待客意识里,只要客人碗里剩下饭菜就表示对客人至情至意的尊重,同时也表示主人家丰衣足食,粮食年年有余之意。在黄平悠久的饮食文化里历来就有“三劝”之说,即汉族敬茶,苗族劝酒,亻革家劝饭。可见亻革家的“劝饭”礼俗也是黄平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线和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枫香亻革寨用来劝饭的珍珠糯米饭团已成了中外旅游观光者慕名前来的品尝的农家食品之一。2002年底,国家文化部官员到这里作民族文化考察,品尝了这个部落的珍珠糯米饭后,对这种清甜润喉、晶莹透亮的饭团赞叹不已。
射日文化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黄平县枫香亻革寨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这里有许多射日的传说和辉煌的历史,具有可观的民族文化研究潜力。随着中共黄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旅游兴县”战略的逐步走向成熟,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这个部落已扩修和改造了进寨公路,架通了输变电网和移动、固定电话网络,给前来观光旅游,从事学术研究或投资开发的客商和专家学者带来了许多便利。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生态知名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枫香寨的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3支亻革家射日文化歌舞表演队,队员们结合本民族特色,集传统的歌舞和自编自排的融现代体育与健身和审美为一体的节目,为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寨内的民间艺人廖德文一家曾应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栏目的邀请,两次赴京参加了“欢乐家庭”擂台赛,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枫香寨,这个亻革家射日文化之都,尤如养在深闺里鲜为人知的少女,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已开始撩起了她遮盖多年的神秘面纱,先后接待了来自美、英、法、俄、日、德、奥、利以及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近15万人次的旅游观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