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状元之争祈望教育政策务实

 

    据浙江高考“状元榜”显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都是体育竞赛获奖者,高考成绩被加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仍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高考加分者占“状元榜”的半壁江山。——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谁是真正的状元?“裸分状元”,还是“加分状元”。这样的争论依旧继续着,随着媒体的曝光,学校的状元之争演变为关于高考状元判定标准的全民探讨。于是“裸分”、“山寨版”状元等陌生的词汇也进入公众视野。如果舆情热衷的还是“谁是状元”这样的问题就真的大可不必了,浙江的状元不是我们的亲戚,我们也不是培养他们的母校,谁是状元和公众利益并没有太多的契合点。所以,大可以用旁观者的冷静视角静静看这场争来争去的滑稽剧。或者,有兴趣的话,不妨探讨滑稽背后有价值的东西。

  

    为什么状元也会有众多的版本,虽说工业时代习惯量产,可作为被赋予精英意义的状元想必只此一个才是合理的情况。问题在于,状元的判定标准存在多个版本。公众忽然发现传统意义上全省名次最前面的那个人并不是自己认可的状元。自发的认同标准和既有习惯曝出了某种矛盾,争来争去只是心底的状元认定标准外化表达,并试图日后的状元认定更多的符合自己意愿。

  

    真正忧虑的是公众这种民意宣泄是否会上传到政策设计层面,而这种上传的时间和程度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权威部门真的有必要明确下怎么的人才算状元。不巧的是官方最近风向是高调的对高考状元冷处理,即以类似于素质教育云云的名义禁炒高考状元。政府对状元热潮的降温并没有得到民意的消化,长久以来既成定势的状元情节,让公众在每年的高考之后习惯性地将状元的称谓赋予特定的对象。

  

    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一个矛盾,官方的努力和公众期许是背道而驰的方向。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状元是必然产物,以行政的力量机械的对抗社会的状元情节不仅效果有限,更有自欺欺人的感觉。如今浙江状元之争的火热更加衬托出政府冷冻状元的苍白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政策大可以现实点,应试教育是事实,就不必粉饰了。粉饰也是无益,实质上的应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妄图通过消灭诸如“状元”这样的词汇而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必然徒劳。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头的事件,群众火热的争论是不是应该给职能部门一点启示呢。教育方面的政策设定应该立基于民意,比如设定一个状元的官方认定标准,这样的行政努力或许更有实际意义.虽说设定这样的标准的确是让有关部门掉面子,但却是现实的必须。否则,为了生产状元不排除社会对于学生的另类胁迫,三模三电、奥赛、体赛凡此种种或许会让考生进一步负重前行。救救孩子,大环境难改,官方小小的务实善意也是如此的必须。

(然玉)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廖强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