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优质教育资源岂能成为敛财工具
◎本港评论 丁荣甫
据《中国青年报》7月2日报道,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遂宁二中实验学校是由遂宁市两所老牌名校遂宁中学和遂宁二中创办的实验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在全市数一数二,在编教师的工资福利仍然由财政拨款。这两所学校在遂宁竟然成为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两所民办学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遂宁市教育局局长张永福,总经理为遂宁二中校长许玉权。目前,这两所学校的“公有民办”身份遭到了当地众多家长和关心教育人士的质疑,也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
7月3日,来源于新华网,题为《优质教育资源岂能成敛财工具》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遂宁教育局的做法已经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基础,背弃了教育的公益本质。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让优质教育资源去赚取暴利,让劣质教育资源充当教育公共产品。文章大声疾呼,当权力不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投身于利用教育敛财之后,教育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产业化、私有化的倒退之路。那么,全国又有多少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个人的“摇钱树”?在媒体聚光灯之外利用公共教育资源疯狂敛财的,又是否会受到查处?或许,我们是该进行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清查了。7月3日,来自广州日报,题为《以“假民办”敛财 令教育蒙羞》一文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教育,本是公益的、公平的,但现在却沦为相关部门牟取私利的工具,实在是教育的耻辱。提出更值得警惕的是,遂宁这种假民办、真敛财现象并不是其独有,而是相当普遍的一种办学模式。
7月4日,来自羊城晚报,题为《公共资源私有化的双重危害》的一篇文章认为,任何公共资源一旦私有化,就容易被私人或部门所独占,形成垄断之势,接下来出现的情形便是公共资源权贵化,一些著名景点的悲剧便是明证。而公共教育资源一旦私有化之后,最可怕之处还在于,公共教育资源私人占有化不止停留在私有化的地步,它还使国家资源不断为私有化服务,不断变卖公共资源。这是一种双重侵占。而来自新京报,题为《不可把教育局变成教育公司》一文也认为,审视遂宁这场权力操盘的闹剧,可以看到制度出了许多漏洞:学校产权的混乱被钻了空子,而改制的不民主、不透明也让权力肆无忌惮,政企不分、亦官亦商的混乱更让操作畅行无阻。民办学校制度,本是为了与公办竞争,或者补充公办的不足,可在教育垄断之下,真民办很难获得生存空间,假民办却大行其道,成为权力创收的工具和牟利的手段。
7月4日,来自光明观察,题为《局长任董事长 优质教育“去穷人化”?》的一篇文章认为,本来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均衡,尤其是义务阶段更应均衡,但由于教育成公司,由此发生了裂变,优质资源越来越趋向于金字塔尖,这个塔尖就成了富人的盛宴,穷人只能望“尖”兴叹。这种现象使全社会公民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家长之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文章认为,教育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如果不能维护教育公平的根本价值,不能对教育优质资源进行严格的制约和规范,必然会导致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行为扭曲。7月4日,同样来自光明观察,题为《教育局长任董事长,你干不干?》一文也认为,借着“教育改制”的外衣,转而把公办学校改成民办学校,从而达到敛财目的。这是实足的侵吞国有资产,践踏国家的法律。
将优质教育资源人为从公办学校中独立出来,之后上演空手套白狼的疯狂敛财之举——优质教育资源如此民办化,与侵占国有资产何异?多数网民对此表示非常愤怒。
新华网友 冷水泡茶1168认为,这是腐败的根源。新华网友 我在漂流表示,国有资产在私有化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多了,一般都卖得低,但只有有特权的人才能买得倒,普通人没机会。新华网友 昆伦雪松讽刺说,把国家的学校改变成民办学校,也是中国特色,当官的就可以很名正言顺的敛财了啊!新华网友 征服123质问,公办学校被挂上民办的牌子,这是谁之过?谁有那么大的权力更换,校长?教育局长?还是另有其人?新华网友 lhyd愤怒地说,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错误会产生新的错误。权利寻租所形成的腐败链条如不斩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习惯于在桌子底下办事的中国官员,总有一天会被一扫而光。
舆论认为,法不责众、利益均摊的心理,让不少部门在对待公共资源上,想的都是部门私利或个人利益,唯独没有想到公众利益。一些网民对此也提出一些建议。新华网友 打假英雄18分析说,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就会减少这种现象。
新华网评: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早已是普遍共识,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位置,并且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调。然而,像遂宁这种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谋取地方或者个人私利的行为,其实质是对民族、对国家和未来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