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赶超破题:富资源穷观念待变
“富资源穷观念”待变
受政策发酵的影响,近期到贵州考察投资的商人日渐增多,但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云月投资创始合伙人苏丹瑞(Derek Sulger)对《财经》记者表示,公司青睐在消费力升级及政策支持双重驱动下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已在成都、重庆等地有多个投资项目,大部分是消费品行业。最近贵州获得国发2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据了解,云月投资也可能视文件的落实情况和目标项目的赢利情况,决定是否涉足贵州。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贵州省发改委关于国发2号文件的解读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其核心仍然是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贵州而言,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联合重组,以及军地企业融合发展。”
为尽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贵州亦在招商引资上展开攻势。2010年底,贵州省政府与央企在京举行大规模签约仪式,共有108家央企参加,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2929亿元。
贵州省长赵克志在新闻发布会上亦表示,今后要继续争取央企在贵州投资,“贵州的一个优势就是资源富集,但我们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像东部那么优化,所以企业在投资开发当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央企的投资优势,来加快贵州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熟悉贵州省情的一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贵州有着资源深加工基地和特色轻工业基地的定位,前者是国有占比很大,后者是民营有相当基础,但总的来讲民营经济占比还是偏低。由于很多优势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里,民营经济在贵州比例偏低,发展面临诸多瓶颈,“由于本身占比小,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对政府游说能力就弱”。
这位专家指出,这次给贵州的战略定位之一是资源深加工基地,既得利益集团把持存量很难动摇,但在增量这一块,应对民营经济参与资源深加工给予支持。“有了这块牌子,在逐渐提高资源在贵州省内就地转化率的同时,也许会让现有国企独占资源的格局有所改变。”
徐琨也表示,以前贵州单纯卖铝矿,现在延伸到卖铝型材、铝板等铝产品,需要吸引投资做这些加工产品。目前政府正在研究资源加工产业从国有全资转向国有控股、民营和外资参股,但受制于上游对下游控制,民营企业一时很难在资源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上“控股”。
此外,徐琨认为,烟酒茶食品等贵州特色轻工业总的来说由于利润薄,对国企吸引力不强,可能是下一步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所在,但应学习效仿李锦记、统一等知名品牌,用现代企业营销理念来提升效益。
2011年3月,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宣布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明确到2013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要从35%提高到4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要从62.9%提高到70%。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调任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被浙江媒体誉为“中小企业的救火队长”。有评论指出,这位60后官员的履新,“可能会带来一批浙商投资落户”,将助力贵州正在推进的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改变贵州工业经济在全国版图中的落后地位。
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承担了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贵州省省级发展战略”,在项目报告中他提出,贵州与“块状经济”发源地浙江在很多方面颇有相似之处。比如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有从事非农生产的强烈愿望,以及山多地少中小企业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集聚等。报告认为,借鉴浙江经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对贵州很有必要。
徐琨是浙江宁波人,对比浙江与贵州的投资环境,他认为贵州由于地处偏远,官本位思想特别严重,“浙江是穷资源富观念,贵州则是富资源穷观念,尽管这些年有了不少改变,但由于贵州落后很多,要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
“以工强省”挑战
分析贵州去年经济数据不难看出,GDP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增长,投资拉动功不可没。2011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5100亿元,增长60%。GDP增长的15个百分点里面,投资拉动就达10个百分点。而产业园区,即为贵州省强力投资平台之一。
在贵州省长赵克志看来,贵州工业化滞后,主要是产业园区建设落后。贵州山多地少,在这样的土地资源硬约束条件下谋发展,发展产业园区无疑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外界普遍认为,曾在江苏任职长达四年的赵克志对沿海地区工业园区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非常熟悉,这一点将使内陆贵州在接下来的园区建设中受益匪浅。
不过,在陈耀看来,贵州园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地方财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还很不完善,“它这个园区不像东部和其他平原地区有那么大的面积,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园区在贵州是看不到的,一般就二三平方公里,一个小坝子就算一个园区了”。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区省份,贵州建设用地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2%。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贵州确定为全国开发未利用低丘缓坡实施工业和城镇建设试点地区,相关指标单列管理”。
承担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发展战略课题研究项目的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对《财经》记者说,“允许贵州把荒山荒坡转化为建设用地,这是含金量最大的一项政策。”根据贵州实际情况,在利用未利用低丘缓坡上进行试点,也就是“向山要地”,而且计划指标实行单列,“是全国唯一一个允许这样做的省份”。
“原来我们讲六通一平或者九通一平,沿海现在能达到十一通一平,包括互联网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贵州在这方面差距很大,现在基本上能把道路疏通,土地平整,水、电网拉进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陈耀说。
在贵州省发改委关于国发2号文件的解读文件中亦指出,目前贵州省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关联度偏低,在融资平台、投资环境、水电供应等要素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强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此外亦有专家提醒指出,近年来国家批复的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表面上看起来各有特色,也都有自己的定位,但具体到产业规划,都是立足于能源、重化工、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型大项目,产业结构雷同布局散乱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产业布局规划要有针对性,从政府部门层面来说就是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和产业配套能力做好产业政策,“关键是发挥市场自身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魏后凯认为,解决产业部门趋同的一个办法是深化部门内产品间的分工以及产业链的功能分工,“比如浙江宁波、嘉兴、温州等地都在做服装,但有的地方做男装,有的地方做女装,有的地方则是做童装,各有侧重。再比如笔记本电脑生产,公司总部可能在日本东京,研发在北京,零部件生产在廊坊,加工组装可能又在别的地方”。
“贵州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化,结果现在每个县都在拉横幅说要做大工业,每个县都在推工业园区,甚至一些下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份,既没资源也没有交通优势,也觊觎开展工业项目,周围居民对此颇有意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魏后凯强调,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工业化不应遍地开花。“‘工业化’是就一个大区域层面而言,不能把它延伸到很低的区域层面,比如说西部地区一个省要加快工业化是对的,但往下延伸到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还说要推进工业化就是不对的。西部有些县本身就是生态保护区,比如内蒙古的有些县就适合发展牧业。”魏后凯认为贵州推进工业化要走“集中路线”,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本刊实习生伍慧琼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财经》记者 陈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