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记者走基层:为梦剪彩(组图)

 

• 沈 成 君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剪彩的场面,主持剪彩仪式的人是农民,参加剪彩仪式的人是农民,所有见证剪彩仪式的人全是农民,在剪彩仪式上,你看不到前呼后拥的官员,你听不到冠冕堂皇的讲话,每一个拿着话筒发言的人,都在进行着一种巨大喜悦的分享,他们要为十几代人的梦剪彩。

1

    2011年10月30日那天,素有“斗笠之乡”美誉的三穗县瓦寨镇坪城村的新龙门大桥上,传来了一阵阵烟火爆竹声和喧天的锣鼓声,大桥周围彩旗飞扬,桥头桥尾更是热闹非凡,当地的老百姓正在用他们传统的喜庆方式来庆祝新龙门大桥的顺利竣工。



    这天刚好是星期天,对于坪城的老百姓来说,它无疑是一个值得永远铭刻于心的日子。

    下午三点,剪彩仪式开始了。站在桥头上发言的每一个村民代表,他们都在分享着坪城人过去那无数的心酸和今天无限的喜悦。坪城大桥的竣工落成,它标志着坪城老百姓将永远告别肩挑背驮的日子了。

    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建桥小组的组长黄育发,黄说:“我这个建桥小组长,当得真不容易啊,为了建这个龙门大桥,我们筹钱确实是千难万难,我们五方八面的钱都去讨来啦,现在这个大桥终于建成了,今天我们全村人,不管男女老少,个个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2

    坪城村位于三穗县瓦寨镇西北部,邛水河蜿蜒着穿寨而过,所以村子就形成了三面环水。据老一辈的人说,这个村寨从明朝初年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600多年的历史变迁,源源不断地演绎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里所有的故事都与这条邛水河有关,与路有关,与桥有关。

    王胜英老人今年75岁了,她站在桥头的剪彩仪式上发言说:“我是1954年元月份参加工作的,那年的7月份,领导就分我到这里来搞秋粮入库的工作,那个年代是搞集体秋粮入库,我们在村里面动员群众晒了一坝的谷子,正准备把秋粮送到镇上去入库,谁知道下了大雨,涨了大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把桥冲垮了,我们就没有按时完成秋粮入库的任务,还挨领导的批评”。

    说道这里,王胜英老人哽咽了,她努力把泪水忍了回去,然后激动地说:“为了那个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做梦都在讲那个桥,修那个桥,我是早有这个梦的,在以前就有这个梦的,今天,我这个做了五十八年一个梦终于圆上了,我这心里呀,第一个是高兴,第二个是惭愧,我高兴的是梦圆了,惭愧的是我支援得太少了。

    五十八年前秋粮入库的那段经历,让王胜英老人至今还耿耿于怀。那时候她就公开宣布说,如果有人牵头修桥,她愿意捐献一个月的工资。今年上半年,得知修建大桥的消息后,王胜英立刻就送来了两吨水泥,在当天的剪彩仪式开始之前,她看到了那种感人的场面,又马上捐出了1000元人民币。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那些张贴在村口墙上的十多张大红集资榜和捐资榜中,竟然还出现了剑河县的很多人,其中还有很多过路的不知道姓名的人,也许是坪城人的精神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动。

    记者在寨子里走动时正看见一位开着手扶拖拉机回家的人,他叫袁三金。袁三金是这个村子里大家公认的最著名的种养殖能手了。早在10年前,他就开始谋划如何脱贫致富了,1992年的时候,他就种出了超级大南瓜,有一个南瓜重达210斤,当时的《贵州日报》和《黔东南报》还报道过他的事迹,他是坪城村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使用农机的人。

    袁三金说,就是龙门大桥建成了以后,他那在外面流浪了三、四年的两架收割机才得以回家。

    这些年来,袁三金在山上又种西瓜又种金秋梨,他一种就是几十亩,为了能够把种出来的水果运出去,他自己投工投劳在村子里,在山上还修了很长的一段路。

    袁三金告诉记者,他说还没有建成这座大桥的时候,他感到非常寒心。他说他发展经济,经营果园,把果子种出来了,就是运不出去,有一年他用四个轮胎搞成木排,想把梨子运过河去,不料那木排漂到河中,就被汹涌的河水打翻了,那次他损失了七八百斤梨子。那一年他种下的6000多斤西瓜,也因为运输困难而全部烂在了山上。说这番话的时候,袁三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稍稍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今天这个大桥终于修好了,我们一家人比谁都高兴,我家有八口人,按人头算要合交6400元的集资款,前面我已经交了3200元了,后面差的3200元我会马上想办法补上,实在不行的话,我就把手扶拖拉机卖了,我一定要带一个好头,绝不让村里面的人议论我半句”。

    有一位背着孙女来看剪彩仪式的老人,他叫吴培能,以前他的儿女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是他背过河的,现在的小孙女去上学读书他也一直背到现在。

    吴培能说:“基本上我每天一般都要背孙女过河去读书,我把她背过河以后,一看对门还有五、六个娃娃还没有过河,我不背得来又看他们造孽,你看这个河水又深,我又折转去,又一个一个把他们送过河,差不多一天要跑两三趟”。

    杨胜成是坪城村在外工作的人,看上去像是四十岁上下的样子。他说我以前就是在这个村里面长大的,那时候上学上街基本上都从这里过的河。他还说他们有几个同学为了图一点走路的方便,从镇政府那边放学回家的时候,来到这里涨水了,没有办法,就把裤子脱下来和书包一起举到头上,然后就从龙门口那里踩水过去,几个人还比赛看谁跑得更快,现在想起来才感到后怕。

    记者在采访杨胜成时候,有一位像中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走了过来,一问之下,他已经大学毕业了,现在在台江方召乡当志愿者,他说他叫袁安钢。他还说以前这里没得桥时候,他和同学们上学放学的时候,就是走的这一条河,夏天还好,过河可以当洗澡,如果是冬天的话,那是最痛苦的,他曾经也摔倒在河里过,好在那天他和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不然的话,简直不堪设想。

[1] [2] 下一页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杨懿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