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力释放的生机与活力 多彩贵州小品大赛黔东南摘金夺银的启示
贵州日报报道 8月26日,在“中天城投杯”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当身着侗族月衫,素净、端庄的侗家女们唱着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走向舞台中央时,舞台瞬时变作侗家乡间的踩歌堂……
“侗戏小品《行歌坐月》,我们之所以特别看重,评为戏曲类原生态组金黔奖,就是因为整理编创者在‘挪用’原生态文化时,不是割裂、撕开,不是迎合,不是强行嵌入,在‘原生态’与‘原创力’之间找到了可以较好融入的关节点,从而使古老的侗戏获得了新的生机,呈现在舞台上,能够为其他民族的观众所接受,能够让这个时代的观众感受到审美的愉悦。”省文联副主席何光渝说。
的确,将侗族大歌融入侗戏,这是首次尝试。编导蒋步先告诉记者,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最初仅有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这出戏中,仍沿用走八字步,增加了舞蹈氛围;七字句,增强了押韵感;而将侗族大歌巧妙地融入,增强了艺术韵味,这是首创,不仅升华了侗族大歌的意境,也丰富提升了侗戏的表现形式。这出戏经过从黔东南分赛区到全省半决赛、总决赛的不断实践和传播,已经得到各方人士的充分肯定。专家们称这种创新形式是侗戏发展的趋势。
“中天城投杯”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黔东南取得一金、两银、两铜、一优秀、一“作品创作奖”、一“优秀整理奖”的好成绩。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再新说,我们不仅仅将大赛看作一场单一门类的艺术赛事,而且把它看作强化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符号的平台。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的凝聚力、创新力的源泉,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案已初步认定。黔东南侗族大歌、水鼓舞、反排木鼓舞已经蜚声中外,全州每个景区景点都有演出队伍,演艺业正蓬勃发展,我们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发展原生态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找准结合点,在保护的前题下适度商业化,走一条原生态文化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的路子,我们正在探索。
榕江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杨胜鸾说,围绕侗戏《珠郎娘美》,榕江县不仅将它改编成小品《行歌坐月》,还与广州霞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电视剧《珠郎娘美》,目前正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商讨拍电影的事宜。我们想把侗戏《珠郎娘美》这一品牌通过改编成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捆绑、联姻,形成组合拳,进行开发,走市场。
榕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广电局局长左才宏说,侗戏小品《行歌坐月》是榕江民族歌舞艺术团倾力推出的一个原生态作品。《行歌坐月》是侗戏《珠郎娘美》的片断,这里面含有1个世界级和2个国家级的文化元素:侗族大歌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珠郎娘美》和侗族琵琶歌是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榕江占有8个。榕江县已经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小组,出版了“榕江导游”等相关旅游书籍。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名。全县从村到乡到县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榕江县栽麻乡加利村,侗戏传承人杨老伯面对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为了传承侗戏,他利用春节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将自己写好的剧本发给回乡过春节的年轻人,让他们带到打工地熟读,等到下一个春节到来之时,大家就聚在一起排演。“这不,今年2月中旬,我已经把剧本《灯郎龙女》印发给了主要饰演者陈志军等人,明年年初,等他们回来,我们就要排演这出戏了。”
而在雷山县郎德苗寨,去年一年的旅游、演艺收入达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2000多元。
杨再新说,根据今年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初步结果显示,黔东南文化产业贡献力占GDP的比重约2.5%。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产业规划已经形成,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的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健全,特别制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享受特殊待遇,每年补助3千元用于资助传承事业更是积极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今,全州按照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路,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原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子。(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