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领导,再苦只好“苦”老师
广东省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教师感叹,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2月22日《人民日报》)
绩效工资,听起来赏心,看起来悦目。所以,绩效工资在实施之时,赢得了许多叫好之声,众多一线教师欣喜若狂。可是,再多的叫好之声,也解决不了教师之于权力的不对称地位:属于权力的,老师们只有望眼欲穿的份儿;属于教师的,权力却可以随意拿走。“教的再好不如当个好领导”,形象地揭露出了绩效工资的实施现状——只与权力有关,而与绩效无关。
笔者所在县区教育局领导在开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个地方实施绩效工资,就像猴子捞月亮”。联系到前些日子,某些省份在实施绩效工资时“考核量化师德”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为什么待遇的提高一定要伴有道德的量化?且量化是由领导说了算,仿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般?真正的绩效工资又该以怎样的绩效来考核?什么样的方式最为公平?财政有困难的地方政府又该如何落实此政策?所有的问题都在倒逼着绩效工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更直接点出了教育之于行政的附庸地位——教育行政化、学校官僚化。
有行政和官僚,就难免一颗权力自肥之心;有权力的自肥,就必须有人出让神圣的权利。任《教师法》在法律上多么庄严,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名誉上多么神圣,一个教育局、一个校长、一个主任就能够让这所有的神圣变成“永远的传说”。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一个周围的教育之怪现象吧:校长为了完成教育局制定的政绩,可以不惜一切地去贯彻应试教育,那些披上奴隶主的恶名也在所不惜。而一旦为教育局长争了光、添了彩,还当然会让学校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这样的语境下,再谈见到一点利益,就被领导们层层分刮的现象,又算得了什么?
近日“教育经费要达到GDP4%”的新闻又被炒了出来。其实,之所以出现教育经费只喊不涨的现象,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时下被权力控制的教育体制。权力要的是政绩,教育要的资金,当教育的奖金不能像养鸡场那样产生鸡蛋制造GDP时,权力当然不喜欢让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般淌走。于是,十几年过去了,4%的标准一直没有达到,更不用说更高的5%、6%或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
虽说对于有能力实施绩效工资的地区来说,教师们在领导的夹缝中还能分到一块蛋糕,可这样的蛋糕作为一种权利来说,未免也太过可怜了吧。这样的权利很像来自于权力的施舍,而不像真正的赋予与实现。所以绩效工资只激励了领导,对于教师们说,更像“九儒十丐”时代的乞讨:权力的大爷大妈们,给点吃的吧……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是个美好的社会愿望,可在权力的控制之下,只能变异成个“再穷不能穷领导”的怪异基因了。
(王传涛)